心灵方舟--心理健康专题网  
 
 学院首页  首页  中心概况  中心动态  心灵美文  心理百科  心理测评  心理协会  咨询导航 
心理百科
关系:心理治疗的核心因素
2019-06-20 16:55 作者: 编辑:xsgzc    (点击: )

 三次沉默呈现了他与女性交往的全过程

  等说完以后,50分钟的咨询时间恰好结束,H向L深深地表达谢意:“谢谢你!非常感谢!”

“也要谢谢你自己!”L对H说。那一刻,L的眼神变得非常温和,不再像女军官,而像是妈妈。

“这就是治疗。”H总结这一次治疗的经历说。他对我说,这一次的经历让他深深地感悟到,心理治疗最大的价值不是心理医生给予来访者什么,而是提供一个好的关系,把来访者带回到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,让来访者切实地重新感受到自己当时的感受,然后,“治疗效果就产生了。”

“我从不恋家”

  第三次长时间沉默发生在第六次,也是最后一次治疗。H和L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下做的治疗,只有六次并非是H问题所决定,而是只能做六次,但实际上远远不够。

  那么,最后一次治疗会面临什么问题呢?就是分离焦虑。三四岁的孩子离开妈妈时,常会哭得撕心裂肺,就是因为强烈的分离焦虑。H和L的咨询关系建立得很好,按说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,但H没有,一点都没有。

“我是一个奇怪的人,从不恋家。”H对L说。

“我高中住校,这是第一次离开家过独立的生活。晚上,我心情很平静,但就要入睡时,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哭声,第二天才知道,原来有不少同学想家想得厉害,有些人受不了就哭了。我想,你们怎么这么脆弱呢,这么点事就受不了!但后来发现,原来脆弱的人占多数,像我这种若无其事的才是少数。”“离开家没有焦虑。高中毕业也没有感伤,大学毕业也没有,我给别人的毕业留言,都是积极向上那种,没有一点离别的味道。”

  说到这里,H突然停下来,他发现自己说得太多了。他问L:“我是用滔滔不绝来表达分离吗?”

“你还有什么感受?”

L没有做任何反应,她还是一动不动地看着H.两人随即再一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,H又一次静下来,沉下去,陷得越来越深,内心深处又有一些东西悄悄涌上来。

  又是沉默了七八分钟后,L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时间,问H:“你有什么感受?”

“忧伤,抑郁。”H回答说,“我觉得淡淡的忧伤,仿佛很轻,但我知道这其实很重……”

  描绘完忧伤后,H停下来,L继续问他:“还有什么感受?”

“好像……我并不怕分离,我想已预见到,我可以推开咨询室的门,然后转身,没有一点忧伤地离开。我想这有些奇怪,分离焦虑源自于珍惜,我们越知道一个关系对自己重要,就越舍不得分离。这次咨询对我帮助很大,但我就是没有分离焦虑……”

  说完这些,H又停下来,L又一次问他:“你还有什么感受?”

“我……有点想离开”

H感到有些惊讶,因为在此前的咨询中,L从没追问过他,更不用说连续追问他两次。但他试着再次沉下去,慢慢地捕捉刚才那段沉默中的感受,终于,有一个很不清晰的感受浮现了出来。

“我……有点想离开。”这句话刚说口,H已有些哽咽。

“我几次想问,请问还有多少时间,还有多久就到时间了。我想我是害怕被迫分离,所以我要掌握主动,我主动分离,那样受伤的感觉就轻一些……”

“比方说……打电话,不管是我主动打给别人,还是别人打给我,最后说‘该挂电话了’的总是我。和女孩约会或参加什么集体活动,不管时光是多么美好,到了快结束时,我总是频频看表,原来,我是希望在分离时占据主动,好让自己受伤的感觉轻一些。”

“我想问你还有几分钟,原来这就是我表达分离焦虑的方式……”H说。

“我从你的眼睛中已经看到,你想离开。”L说。

H立即醒悟,“离开”是他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,其效果一样是为了防御强烈的情绪。譬如,追求一个女孩时,只要稍有困难,他就会后退。然而,他虽采取了行动,但却没有想“离开”的明确念头,那种后退完全是一种下意识里的反应,他原来一直都不明白自己是这么怕被伤害。也正是因为怕被伤害,他其实从不曾特别努力地去接近他所喜欢的女孩。

  三次沉默各有深意

H将他的这一点认识告诉L,L听完后又问他:“你说过,我们有三次重要的沉默,那你怎么看待这三次沉默?”

H想了想,回答说:“不是很明白。”

L解释说,这三次沉默正好反映了H与女性交往的过程。

  第一次沉默,H最后的结果是拔腿就走,那是因为关系还没建立,尽管L对他很可能有帮助,但H遭遇了一点挫折后就想离开。这正是他一开始与女性建立关系时常见的模式,“你怕受伤,所以不管这关系可能有多好,你都会立即斩断它,脱身而去。”

  听到这里,H又沉默下来,他想起,因为这一点,他的确错过了两个特别好的女孩。

  第二次沉默,H的反应是,尽管很无奈,但仍留下来,因为关系已建立,他做不到拒绝与他已建立关系的女性。所以,一旦建立心理上的关系,不管那女性如何,他都会继续坚持下去,哪怕心里特别想逃,也仍然会继续下去。

  她说得对,H想,正是这一心理,让他尽管一开始就想和前女友分手,但两人却一直纠缠了三年。

  第三次沉默,H的反应是“忧郁”、“不焦虑”和“想离开但却不自知”,这正是等关系变得不可收拾时,H的反应模式。

  的确如此,H想,关系越来越糟糕时,最后他都会变得有些抑郁,他常做离开的梦,但“分手”两字总是说不出口。并且,他从不会在刚分手时感觉到特别难过,却有一次,在分手一周年时,突然产生了强烈的分离焦虑。

  对三次沉默的解释,是L唯一一次给了H长时间的解释。H觉得,这应该是L也知道,仅仅6次治疗太短了,她不得不打破她正常的治疗模式,多给他一些东西。如果有更多的时间,她应该不会主动做这么多解释,而是继续让他自己去体悟。

  很快,最后那一刻到来了,H主动要求与L轻轻地拥抱,以这一仪式结束了这次治疗。

  打开房门转身离去后,果真和自己预料的一样,H没感受到丝毫的难过。在这一点上,他仿佛还是老样子,但H分明感到,他内心里的一些东西已经发生改变了,他说不清楚,但他确信!

----------

名词解释

  注①:付诸行动。付诸行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有些人不能直接地表达情绪和情感,但却做出相应的行动,即用行动来表达潜意识深处的情绪。譬如,一个人伤害了你,你没有愤怒,但你却坚决离开了他,这就是付诸行动;再如,你伤害了亲人,你没有内疚,但你却拼命吃东西,让自己肥胖到丑陋,这也是付诸行动,变得过于肥胖是对自己的攻击。

  注②:原生感觉。原生感觉即遇到事情时我们的第一时间的感觉,很多原生感觉让我们惧怕,所以我们会发展出第二感觉、第三感觉、语言、行动等种种东西,以逃避那个原生感觉,这些第二感觉、第三感觉、语言和行动,都可以被归为“派生感觉”.

  一般而言,心理医生常要花很长的时间,去赢得来访者的彻底信任,那样会让他感到安全,从而放下派生感觉。这时才能产生真正的交流。

  但最优秀的心理医生,可以很迅速地处理来访者的原生感觉。不过,这也有一个前提,即来访者内心的安全感比较强,如果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,太急于切入到原生感觉可能会让他感到被伤害,甚至是无法承受的受伤害。

  原文作者:武志红

上一页 [1 2]
关闭窗口

主办:吕梁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地址:.吕梁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一层Copyright © 2015 xlfz.llu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
电话:0358-8248499E-mail:llxyxlzx@163.comQQ:00000000